1、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稳健,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提升。根据数据显示(见图1),2010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了78岁,男性为74岁,女性为74岁,这在发展中国家里处于前列。尤其在孕产妇健康方面,2002年死亡率为53/10万,到2011年已降至21/10万(见图2)。
2、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白皮书详述了其全面且系统的改革与进步。白皮书分为九个部分,从卫生基本状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传染病防治与卫生应急,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妇女儿童健康权益保护、中医药发展、卫生国际合作以及结束语。
3、卫生投入与费用支出:全年卫生总费用达到84,847亿元,政府投入23,914亿元,社会支出38,018亿元,个人支出22,915亿元,资金分配策略合理,保障了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4、在卫生应急方面,中国建立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应急体系,涵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灾害救援。国家和地方各级都建立了应急队伍和储备制度,成功应对了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等在内的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重大灾害的医疗救援任务。
5、卫生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为了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安全、有效、便捷且价格合理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阶段性成果。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建立起一个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健康权益。
6、年来,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1‰,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下降到13/10万,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用比较少的投入解决了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看病就医问题,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1、一)负责起草卫生和计划生育、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草案,拟订政策规划,制定部门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协调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统筹规划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配置,指导区域卫生和计划生育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2、协助价格主管部门制订医疗卫生服务价格,负责监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情况。 (九)负责制定当地中医药工作发展规划,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协调发展。 (十)研究制定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妇幼卫生、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规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
3、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使其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公共卫生人员的专项能力建设。
4、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
5、截止到2005年9月底,全国已有67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覆盖人口33亿,共有77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8%。参合农民的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所缓解。
6、四是尽管目标具体、明确,但是没有不一刀切,允许探索与创新。卫生部领导指出,医改没有统一模式,各地可以因地制宜进行探索与创新。
第二条,本规定涵盖了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数据的全面管理,包括采集、报告、汇总以及深入的分析工作。对于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等统计信息报告,有专门的管理规定需要遵循。
第一条 为加强全国卫生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管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及时、准确地提供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和《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数据采集、报告、汇总和分析等管理工作。
第二章 职责 第五条,国家卫生部担当重要角色,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全国卫生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信息分类标准。他们主导国家级直报平台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同时负责整个网络直报工作的实施,实施定期的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这些具体任务主要由卫生部的统计信息中心负责执行。
国家卫生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管理规定中,明确了直报责任单位的范围和直报人员的职责。所有医疗卫生机构,除了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以及县(区、市)卫生局都需履行直报义务。